展示柜货号:未知 档案见证徐医路聚焦建筑看发展
乏油螺母正平面锥角机械化学磨损三角阀水上滑板车春秋代序,日月不淹。徐州医科大学档案馆开展“档案见证徐医路,聚焦建筑看发展”图片展,梳理了建校以来校园建筑照片,追溯了办学过程中学校建筑的变迁,展现了学校的历史风貌、文化积淀以及徐医人“艰苦创业、不断创新、勇于创优”的优良传统。
徐州医科大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34年创办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,1957年学校迁至南京,更名为南京医学院,1958年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,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。
学校建设初期,恰逢国家三年经济困难,办学条件极为艰苦,在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冯芝庭的带领下,全校师生勤俭建校、艰苦创业,自己搭建校舍、建校办学,迈出了学校事业发展第一步。
学校最早办学地点位于徐州市三民街,徐州师范学院南侧,现为解放路南京银行。据许志大和王勇院长回忆,当时学校仅有一座不高的小楼(1400平方米)和数十间平房,还搭建大席棚为临时大教室兼礼堂和食堂。
据许志大院长和王勇院长回忆,从1958年开始,全体师生就利用劳动日到淮海西路拆民房、挖地基,每人定额20块砖,从10多里外的狮子山搬到淮海西路校区,师生共建教学大楼。1号楼建成后,主要是用于教学,当时也有部分房间用于职工宿舍,后来主要用于教学、科研,部分楼层曾用于行政办公。现1号楼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和部门科研工作使用。
三层教学楼建设于1964年,1965年竣工。楼里都是教室,主要是用于教学,1984年拆建成十层大楼。
7号楼建设于1966年,当时主要是用于教职工宿舍,承载了很多教职工年轻时的回忆。该楼于2000年拆建成文体活动中心。
生化楼建设于1979年,1980年竣工。据许志大院长回忆,当时楼内有生化专业的一部分实验室,还有外科肿瘤的实验室。二层主要是生化,三层是卫生学、流行病实验室,四层也有部分生化实验室,五层是大教室。
东小楼建设于1978年,最早用于行政办公,后作为校医院使用,现为生殖医学研究所。
西小楼建设于1979年,原总务处等部门办公使用,现一层为车库,二层、三层为办公室。
1986年之前学校教学用地仅约50亩,为了解决发展困境,当时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,必须想办法扩大办学空间,满足教学、科研需要。
八十年代,为了扩大办学规模,学校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和煤炭部联合办学。从1983年起,每年为煤炭部定向培养100名毕业生。煤炭部为学校投资500万元,从1983年起,分三年付清,其中45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,于是学校拆掉原来的三层教学楼,建成十层大楼,多余款项还盖了三栋职工宿舍,一栋学生宿舍和一座浴室。
文体活动中心建设于2000年,2001年竣工,主要用于教学,现还作为离退办、继续教育学院办公使用。
为了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,1986年成立基础医学部(东贺村)管理委员会,1997年更名为东校区。
2002年,学校举办民办华方学院,定名为韩山校区,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云龙湖畔。
自2000年上半年开始,学校认真论证分析了主校区扩建项目,提出了校区扩建的基本设想。2003年启动新校区一期建设工程,2005年2月学校完成校区搬迁工作,新校区被正式定名为主校区,淮海西路校区为西校区。
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,改善了办学条件。建成了现代化的教学主楼、图书馆、生命科学馆、学术报告厅、文体活动中心、大型运动场地和宽敞的学生公寓。
2008年,学校启动新校区二期建设,完成了科研楼、新图书馆、行政办公楼扩建等工程。
主校区建设工程的完成,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它见证了学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确立、学校更名、六十周年校庆,标志着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。
岁月的笔尖深情流淌,历史的记忆惊艳时光。徐医人励精图治、开拓奋进,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,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,办学实力不断增强。变化的是时光,传承的是精神,坚定的是信念,追逐的是梦想。
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秉承“以德载医、博学创新”的校训精神,按照“立足江苏,辐射全国,面向世界”的办学定位,团结一致,鼓足干劲,朝着“建设特色鲜明、国内先进的高水平医科大学”的目标而努力奋斗!